“農媒總編走基層,鄉村振興中原行”走進宜陽

日期:2020-08-23來源:


  農媒總編走基層,鄉村振興中原行8月13日走進宜陽。經過一天半的觀摩后,8月14日下午,在宜陽縣城市展示館,宜陽縣縣長張漢智接受河南日報農村版、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河南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社、農家參謀雜志社5家媒體集中訪談,由河南廣播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陳靜靜代表5家媒體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關問題向張漢智提問。

 

  主持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張縣長,首先請您談一談,您對鄉村振興的理解?

  張漢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縣級作為國家行政體系的基本單元, 處在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尤其是過去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視察,為河南發展指路領航;省委王國生書記蒞宜調研指導,為宜陽發展定盤明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市委全會相繼召開,為宜陽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帶來了重大機遇。省委十屆十次全會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設一批“三起來”示范縣,打造“中心帶動、多點聯動、縣域支持、全域開放”百城發展新格局。在省委、市委的正確領導、尤其是省委王國生書記的悉心指導下,我縣將牢牢把握“五比無不比”總抓手,緊抓機遇“強擔當”、發揮優勢“強后勁”、補齊短板“強基礎”、主動融入“強發展”,實現服務國家大戰略與加快自身大發展的有機統一,讓縣域治理“三起來”的發展路子在宜陽形成生動實踐。

  (一)抓住“兩個關鍵”,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持續實施“工業主導、農業調優、旅游帶動、城鄉統籌、民生改善”五大工作路徑。一方面,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洛陽確定的“565”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組團縣定位,搶抓洛陽市“三區疊加”“地企合作”“退城入園”機遇和推動組團城區提升規模、做大做強等指示精神,加快實施綠色鑄造產業園、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等“六大園區”建設,打造“兩強、兩新、一特”的“221”現代產業體系。一方面,聚焦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注重服務業、農業調優調強,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打造中藥材現代農業產業園、洛邑溝域經濟示范帶等富民產業,讓GDP和居民收入實現同步增長。

  (二)聚焦“三項重點”,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持續實施“三大計劃”,加快推進大樹計劃、育苗計劃、騰籠換鳥“三大計劃”,加快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積蓄新興產業蓬勃動能,推動傳統產業調優做強,打造支撐縣域發展新的四梁八柱。扎實推進“三變改革”,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激發鄉村活力,推動農村致富、農民增收。加快“三權分置”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

  (三)立足“三級聯動”,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堅持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生合一”,加快推進“1518”水生態建設、林業“2366”工程和城建項目建設,讓城市更有質感溫度。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不求大但求專、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特的美麗小鎮。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形成城鄉互動、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發展機制,形成縣城、中心鎮、美麗鄉村互促共榮、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

  主持人: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也具體設定了三步目標。那么,按照中央部署結合宜陽實際,下一步,宜陽又該如何走好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之路?

  張漢智: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激發新作為。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工程,省“兩會”作出了決策部署。宜陽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精神和要求,以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著力點,突出“五個有”,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宜陽樣板”,先后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河南省文明城市”“2019年度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

  一是讓產業有效益。在“穩”字上下功夫,建成高標準良田35萬畝,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糧食產量保持在8億斤左右;在“調”字上下功夫,我們提出了“221”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其中“一特”就是打造高效農業,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打造“三花一草一果”,形成了花生、花椒、油用牡丹、艾草、林果等特色種植65萬畝,有力推動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在“融”字上下功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成三鄉鎮連昌河等15個溝域經濟示范帶,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2019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近1億元,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二是讓農村有鄉愁。圍繞特色小鎮抓創建。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投資3億元,建成了花果山旅游小鎮,上觀桃緣小鎮,三鄉漢唐古鎮,蓮莊文旅小鎮,鹽鎮、韓城商貿重鎮等8個中心鎮特色鎮,蓮莊鎮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美麗小鎮”,形成了鄉鎮競相出彩的發展格局。圍繞新村新貌抓整治。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加強規劃管理和風貌管控,打造“四美鄉村”“五美庭院”,做到新房有新貌、新村有新樣,重點打造40個市、縣兩級“四美鄉村”示范村。圍繞公共服務抓提升。加快城鄉供水、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三個一體化”建設,抓長效保潔,將11個鄉鎮垃圾處理統一交由陽光朗潔公司市場化運營,另外5個鄉鎮垃圾處理由政府統一收集、統一處理,農村9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抓廁所革命。加強技術指導,實施改廁5.4萬座。抓污水處理。投資1.4億元,建設1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12座市級示范村污水處理站;籌資4億元,配套提升覆蓋48個行政村的242公里污水管網,對污水進行統一收集處理,確保農村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三是讓活動有場所。按照“七個一”標準,投資4498.5萬元,實現了353個行政村“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全覆蓋。2018年6月,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推進會到宜陽觀摩,對我縣在移風易俗、道德模范、孝善文化等方面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四是讓致富有門路。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本質要求,我們圍繞群眾增收,走特色之路,發展品牌農業,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帶動,打造了“香鹿山花椒、上觀水蜜桃、錦屏鎮石榴、柳泉黃秋葵”等知名品牌。走轉移之路,推動勞務輸出,2019年開展務工技能培訓近兩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近一萬人次,讓“宜陽紅”月嫂、遠元足療等務工品牌更響。走加工之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縣內 106 個創業就業基地,引進了服飾、箱包、足球加工等勞動密集型項目,帶動了近萬名群眾在家門口創收。走改革之路,壯大村集體經濟,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在16個試點村,成立了“資產、土地、勞務、置業、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整合各類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同時,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截止2019年底,完成脫貧89個村、7.59萬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65%。

  五是讓基層有認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是一時的差事,而是要長期堅持的難事。因此,我們著力健全工作長效機制。工作要有部門常態管,明確鎮區由縣市政部門負責,村莊由縣農業部門負責,縣委、縣政府督查部門積極參與,定期不定期督導暗訪,查漏補缺、整改提升。成效要靠縣級抓提升,縣委、縣政府定期召開現場辦公會,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暴露出的個別問題統一查改、優秀經驗全縣推廣,促進了整體工作提升。

  主持人:在昨天的采訪中,趙老屯的迷迭香、上觀鄉的水蜜桃都讓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是產品更是他們的發展模式,依托種植項目發展農業旅游產業,那么,宜陽縣在特色示范村建設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

  張漢智:我們從學習先進經驗、改變傳統觀念入手,組織縣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到貴州湄潭、江西上饒、浙江安吉,以及河南永城、郟縣、寶豐、新密等市縣觀摩學習,并結合宜陽實際,分類施策、逐項化解。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在全縣確立了10%的景點村、20%的示范村、70%的整體推進村。在推進過程中,我們立足實際,破解了“三大難題”。一是破解了群眾參與難。圍繞群眾意愿抓改善,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等多種方式,了解群眾需求、吸納群眾意見,讓群眾參與進來,知道農村環境整治整什么、建什么、改什么。變“群眾看、干部干”為“干部群眾一起干”。二是破解了資金籌措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資金是關鍵。我們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引進社會資金,探索了“環境整治+銀行貸款+土地開發”的融資模式,即:以出售土地整治指標的方式,由縣城投公司申請省農發行貸款4億元,另外引進社會資金1億元,實施環境提升和土地整理項目,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破解了路徑方向難。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定特色、定產業、定標準、定路徑、定節點”五定要求和“精心、精細、精品、精致”四精理念,制定了村莊建設規劃圖、行動計劃項目表、建設要點說明書等“一圖一表一說明”,確定了實施“10+N”行動(即:綠化、垃圾污水治理、道路硬化、電網建設、清潔能源、特色文化保護、公共服務提升、安全保障行動、數據鄉村行動、產業發展行動和N項自選行動),明晰了建設路徑方向。

  我們堅持大保護、大傳承、大發展,突出花椒、迷迭香、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做到一村一產業;聚焦豫西民居、簡約現代、徽派建筑等建筑風格,做到一村一風貌;挖掘歷史典故、田園文化等村情底蘊,做到一村一特色;完成村旁、宅旁、渠旁、路旁“四旁”綠化1.2萬畝72萬株,做到一村一風景。在推進過程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寶貴經驗。比如:我們堅持“大不動、小修改、巧借勢”和“修舊如舊、量入為出”的工作原則,打造了錦屏鎮河下村的“現代中式風”、香鹿山鎮趙老屯村的“豫西民居風”、蓮莊鎮陳宅村的“徽派建筑風”、香鹿山鎮郭坪村的“生態村落風”等等;比如:蓮莊鎮蓮莊村深挖邦瑞文化,走出了生態立村、旅游興村和文化名村之路。趙保鎮坡底村聚焦趙保紅色文化,留住紅色記憶,增加了紅色資源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蓮莊鎮養馬村突出農耕文化,挖掘整理三國歷史典故,打造了豫西農耕田園,讓示范村建設更有文化底蘊,更有歷史深度。

  主持人:兩天的時間,我們感受了朦朧夢幻的宜陽,也看到了晚霞籠罩的宜陽,讓我們記住了宜陽的美,也了解到宜陽是個歷史人文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那么,文化和旅游發展在宜陽鄉村振興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張漢智:宜陽人文歷史厚重,位于河洛腹地,緊鄰古都洛陽,自東周時期置縣已有2400多年,是西周時期“召伯甘棠聽政之處”、春秋時期毛國和戰國時期韓國的國都、唐代大詩人李賀、明代兵部尚書王邦瑞故里;地處漢唐洛陽、長安兩京故道,境內有《西游記》創作原景地花果山、唐代女皇武則天題名的錦屏山、始建于宋金時期的靈山寺,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詩詞文化、西游文化、驛館文化”。

  近年來,宜陽確立了建設“富美宜陽”的總目標,明確了“工業主導、農業調優、城鄉統籌、旅游帶動、民生改善”五大工作路徑。在工作開展中,我們堅持農文旅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深度挖掘宜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生態資源、特色農業等文旅資源,持續做好“旅游+”文章,實施了“一心兩核雙翼八園”1228項目建設,我們精心謀劃了投資28億元的洛邑七彩生態園項目,全力打造“北方水城、頤養福地”。我們提升完善了蓮花山生態園、卓創陶瓷文化創意園等8大旅游景區。我們規劃實施了以南部山區為重點的生態文化鄉村游,以北部丘陵為重點的體育休閑鄉村游,推動各鄉鎮大力發展文化研學、主題街區等鄉風濃郁、標識獨特的鄉村經濟。我們的鄉村民宿旅館、家庭賓館即將突破1000家,三產融合效益正在逐步顯現。我們先后舉辦了“上觀水蜜桃采摘節、古韓桃花節、鳳凰嶺槐花節”等大型節會活動,代表河南省承辦了第十三屆全運會射擊和皮劃艇兩項賽事,開創了河南舉辦全運會賽事的歷史先河,榮獲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示范縣、中華詩詞之鄉。我們初步形成了“古城文化游”“閑趣山水游”“休閑體育游”“鄉村風情游”“創意工業游”等“五大旅游名片”。我們全面建成了宜陽縣游客服務中心、文旅產品電商中心“兩大中心”,參加了“豫見快手·嗨購洛陽”扶貧助農活動,在線成交5萬余單;今年我們還將承辦第三節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全面叫響“宜陽不一樣”農產品區域品牌。可以說,通過文旅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我們的農村更有生機、農業更有活力、農民更有致富動力。

  主持人:宜陽作為農業大縣,不僅讓農業有特色,也讓昔日的溝谷有了新氣象。那么我們在發展溝域經濟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張漢智:宜陽縣是洛陽市農業大縣,全縣總人口70萬人,其中鄉村人口52.6萬人,總耕地面積110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1.4萬畝,旱地88.6萬畝。宜陽地形地貌是“三山六陵一分川”,境內溝域眾多,覆蓋了60%的行政村。在工作中,我們堅持把發展溝域經濟、助力產業扶貧,作為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的重要舉措,作為決勝脫貧攻堅、加快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全域謀劃、全力推進,先后建成15個市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帶,帶動6萬余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使得昔日貧瘠的溝谷地區變為如今“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的新氣象。

  一是規劃先行,工作有支撐。按照“生態引領、設施提升、產業培育、農旅融合、產村融合”的總體思路,統籌考慮南山北嶺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產業基礎、文化底蘊,因地制宜謀劃溝域經濟和產業布局,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確定了以花椒、煙葉、艾草為主導的特色種植溝域經濟示范帶;以肉牛、生豬、肉鴿為主導的畜牧養殖溝域經濟示范帶;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為主導的生態農業溝域經濟示范帶,以鄉村風光、民俗體驗為主導的鄉村旅游溝域經濟示范帶,被確定為省級中藥材示范產業園和苗木花卉產業園,做到了“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

  二是精準施策,發展有保障。一個是資金支持。通過財政專項引導、整合涉農資金、吸引社會投資、爭取銀行扶持,先后籌措42個億。一個是設施保障。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提升文化娛樂、衛生健康等公共服務,實施國土綠化、村莊綠化,夯實了溝域經濟、產業扶貧的基礎。一個是政策激勵。縣里邊專門出臺了19項優惠政策,根據帶貧規模、帶貧成效,大力補貼,為貧困群眾創造更多的增收機會。目前,“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70種。實現了溝域經濟蓬勃發展、帶貧增收成效明顯。

  三是創新模式,帶貧有成效。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形成“自主發展增收、托管經營增收、土地流轉增收、反租經營增收、資產收益增收、務工就業增收、三產帶動增收”等7種成熟的帶貧增收模式,讓群眾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主持人: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和部署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最后,我們想請張縣長談談宜陽縣是如何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的?

  張漢智: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治理黃河,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宜陽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齊心協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奏響黃河大合唱“宜陽篇”。

  一是全力打造“生態河”。洛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流經宜陽65公里,我們以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為統領,高起點謀劃、高速度推進、高標準實施。一是規劃好。委托深圳建科院以“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右岸堤頂寬度50米兼顧道路通行、左岸堤頂寬度30米,聚焦以水增景,確保可持續發展。二是運作好。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為克服資金瓶頸制約,與洛陽市水投公司合作,采用“PPP”建設模式,投資36億元實施洛河宜陽段65公里河道綜合治理。三是建設好。嚴把工程質量關、進度關、程序關,攻堅克難、強力推進,栽植銀杏、紅楓、金葉復葉槭等各類喬木15萬余株,灌木地被60萬平方米,洛河大堤上配套建設的新安虎線,目前已基本全面通車,初步形成了“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的生態廊道。四是統籌好。統籌推進產、城、人、景協調發展,做到多元并進、多維融合。統籌推進水資源綜合利用,做好一河、五渠、十街、八湖“1518”生態水系建設。全力打造“以河為軸、以渠為線、以湖為點、點線相連、城水相依”的北方山水城市。統籌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了西小河、韓城河等22條洛河支流治理,建成了13個污水處理廠、242公里污水管網,洛河兩岸10個鄉鎮“全覆蓋”,使洛河高崖寨出境斷面水質達到了二級標準,白鷺、鸕鶿、白天鵝等珍貴鳥種紛紛來棲,真正實現了水患變水利、水利變經濟、經濟惠民生,確保了“一河清水入黃河”。

  二是著力描繪“怡人綠”。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重點實施林業“一帶兩翼四區一網”發展戰略,(“一帶”是:濱河公園景觀綠化帶;“兩翼”是:鞏固好縣城北部省級森林公園香鹿山,建設好南部省級地質公園錦屏山。“四區”是:西南國家級森林公園花果山的水源涵養林區,宜南樊村、白楊等地的水土保持林區,宜北鹽鎮、高村的特色經濟林區,以及張塢、蓮莊等地洛河兩岸的苗木花卉及速生豐產林區。“一網”是:廊道綠化網絡,重點實施鄭盧高速、洛陜線、八官線、南車線等主干道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在工作中以“七綠”“六化”為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堅持城鄉綠化一體化推進,累計投資近10億元,完成造林15萬余畝,在南北城區形成了長達15公里的綠色長廊,打造了錦屏山地質公園、香鹿山森林公園兩大“城市綠肺”,建成了64處生態游園,2800公里縣域交通路網綠意盎然,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9%、綠地率達38.9%,塑造了“春有花、夏有蔭、秋出彩、冬有綠”的生態景觀,讓城市走進森林,讓綠意擁抱城市。

  三是全面營造“幸福藍”。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以“三鐵”抓“三散”治“三源”;著眼長遠發展,堅決淘汰過剩落后產能,切實以結構調整的“傷筋動骨”實現生態環境的“脫胎換骨”,2019年,全縣空氣優良天數月度排名多次位居全省前10名。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彩神-首页